【親子宅設計精選】30年老屋打造96㎡日系親子宅,一家三口開啟繁忙節奏下的慢生活

  

  案例信息

  房屋類型:老屋(屋齡30年)

  戶型格局:2室2廳1衛

  空間面積:96㎡(室內)

  常住人口:3人(2大+1小)

  設計風格:日系現代風

  案例設計:都市居所 Urban Shelter Interiors

  主要建材:實木貼皮、超耐磨木地板、磐多磨、鐵件、小方磚、白色烤漆、西班牙賽麗石、碳化南松木、乳膠漆、大理石、耐磨地磚、定制櫃

  案例故事

  房子原本就是用來住的,但破舊不堪的老屋,並不能滿足多數人對於「家」的想像。

  今天故事中的一家三口,住在繁華而喧囂的台北市里,在他們看來,家不需要華麗與耀眼,飽受時光摧殘的老屋更是不堪。他們盼望著一處溫暖而治愈的避風塘,能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酸甜百味,就是人世間最幸福的事情。

  【戶型資料】

  這是一套使用面積96平的老屋,戶型沒什麼太大的硬傷,但也有些令人不舒適的問題:

  1、沒有獨立的玄關,缺乏收納功能區;

  2、原戶型規劃不適合該家庭需求;

  3、改造前收納太差,無法滿足有小孩家庭的需求;

  4、老屋規劃單一,無法滿足每個居住者的需求;

  5、原屋陰暗破舊,不美觀,也不堪使用;

  ▲平面布置圖

  一、屋主需求

  * 整體風格明亮、清爽;

  * 男主人需要浴廁分離設計與獨立湯屋;

  * 女主人希望有寬敞的廚房與開放視野;

  * 客廳臥榻規劃;

  本案屬於老屋改造,核心是「特別著重居住體驗」,因此在戶型上調整不多——重新解構格局,完善住宅動線,也開通了光線路徑,好比:

  1、改變後陽台入口,開發潛藏其中的窗外美景,量身為日本男屋主建構日式湯屋;

  2、又或拆除廚房隔牆,以鐵件拉門賦予彈性互動,為老屋調配回味光景。

  

  

  值得一提的是,設計師以細膩的洞察力萃取老屋精華,通過重新規劃室內格局,揉合居住者需求,為離鄉背井的日本先生,打造符合家鄉生活的衛浴,也開拓了廚房視野,方便女屋主自在烹調家的美味,精巧地融合每一份期待,引入朗闊澄淨日光,演繹另一種簡單日常——滿滿治愈的日系mix一點北歐,陽光的溫暖、柔軟的觸感、自然的清新,都是這個家的樣子。

  案例設計

  【客廳設計】

  客廳與餐廳之間沒有物理阻隔,讓不大的空間也能顯出通透的模樣。

  ▲客廳實景圖(左:改造前 右:改造後)

  推開門,一眼可見設計師以灰色壁面與白色櫃體推展純淨簡明調性,續以淺色木質地板,輕悄地延長光線觸角,散透一室充沛采光,並於窗邊安置臥榻,不僅增加了收納,隨手取下一本書,窩在上面閱讀,也是十分愜意的。

  沙發背景牆沿著屋梁深度推出一道烤漆吊櫃,承接深灰色壁面與一道燈條,營造光氛與色感層序。

  為了增加壁面灰系層次,設計師以磐多磨勾繪電視牆,下方推置黑色木質落地平台,呈現內斂質感,並將所有電器和線路隱藏於一側白色格柵櫃,純淨的白色烤漆,簡約時尚的灰色,純粹而自然的氣息撲面而來。

  【餐廳設計】

  ▲餐廳實景圖(左:改造前 右:改造後)

  在小胖看來,有個這樣的餐廳,平日里那些小煩惱瞬間就會消失,這大概就是高顏值帶來的治愈力量,整個空間以灰色、白色,搭配大面積原木,不失溫暖與柔和。

  面對原本狹窄的餐廚規劃,設計師拆除了廚房與餐廳之間的隔牆,並讓渡部分女兒房空間,進而扭轉室內氛圍,成功讓陽台光線穿梭至廳區。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打造客、餐、廚方正格局,以白色餐櫃與木質展櫃收齊畸零地,同步將木紋蔓延至天花,伴隨著勾縫引導視線動向,築起N字造型,定調餐廚之間過渡帶。

  餐廳採用中島延伸餐廚關係,台面上安裝電陶爐,生動演繹與家人互動的烹飪時光,搭配線條利落的木質餐桌,灰、綠、黃等三種配色的弧線餐椅與礦工餐吊燈,多了些北歐風的混搭,使空間氣質更豐富有趣,當夜晚暖黃色燈光溫柔灑下來,一家人圍坐桌邊,面對色澤誘人的美食,這小小房子里藏著的,是中國人心底最溫柔的幸福味道。

  【廚房設計】

  ▲廚房實景圖(左:改造前 右:改造後)

  一眼可見,地板採用不同材質,寓意著廚房與餐廳的分界,考慮到女屋主善於熱炒、煲湯等各式料理,貼心規劃一道鐵制拉門隔阻油煙,配置透光性的透明玻璃與長虹玻璃,兩種材質以齊平中島的方式,區分上方視線帶與下方隔屏功能,細節上的用心足見對品質的追求。

  廚房採用三角動線,予以寬闊無拘的烹飪天地,白色霧面烤漆櫥櫃塑造清爽視覺,中段壁面搭配方便清潔的灰色小方磚,再以45度斜拼迭增細節,各式小廚電配齊後,一家人在此集體烘焙、做早餐,也是分外珍貴的親子時光。

  【主臥設計】

  休息空間拋去了多餘的裝飾堆砌,以最簡練的筆墨暈染出舒適寧靜的氛圍。

  延續整體灰+白+木的基調,壁面選用淺灰調塑造清透感受,無主燈設計,搭配簡單的壁燈,可以營造出更溫婉含蓄的舒眠氛圍。窗簾對比之下選擇了黑色百葉,可以靈活調節光線,平日里光影的變幻能直接感受到。

  ▲主臥實景圖(左:改造前 右:改造後)

  儲物空間做得足足的,床頭背景牆以包覆床頭梁柱構築,搭配實木貼皮框構猶如將床頭內嵌的造型,兩旁掛置黃銅燈飾,利落地烘托專屬夫妻二人的生活風格。

  開門可見,臨窗規劃了一道由邊櫃延伸出的灰色書桌,在開放式台面上擺上美好的擺件,幾只香薰燭吐出裊裊芬芳,生活中處處都有詩意。

  設計師還不忘給愛美的女主人,留出了專門打扮自己的小角落,將收於桌面下的化妝鏡拉起,即可變化為梳妝台,更貼心的在牆角安排了臥榻,增加與孩子互動。

  【女兒房設計】

  由於小朋友還小,尚未適應自己獨立一房的狀況,因此設計師選擇女兒最愛的櫻花粉,點亮童趣氛圍,並化整不規則格局,家具採用可移動的款式,便於隨著小朋友成長靈活更換。

  面積不大,額外利用深度40cm的展示櫃接連一道層板,供小朋友於床邊擺放喜歡的玩具,塑造一處揮灑自我的專屬天地,由此培養孩子願意學習獨立的意願。

  【衛浴設計】

  由於衛浴面積精巧,難以進行浴廁分離,因此擷取兩側臥室畸零空間,並將出入陽台動線由女兒房右推至衛浴之間,清楚界分公私區域。

  ▲衛浴實景圖(左:改造前 右:改造後)

  設計師以灰白瓷磚營造日系現代風,過道鋪敘木紋磚,兩側搭配黑色玻璃與木質隔斷劃分衛浴界線。

  為了滿足日籍男屋主需求,捨棄傳統混凝土或磚砌泥作浴缸,採用防震、防漏且保溫的預鑄式底模浴缸,做到悠哉泡澡、飽覽窗景的願望,一側接連淋浴間方便日常使用。

  【後陽台設計】

  一改過去堆放雜物的宿命,後陽台「農奴翻身把歌唱」。

  設計師通過串連衛浴與陽台動線,重展窗景,以白色小方磚鋪展壁面,再以灰色磚款定義腰線,搭配不易變色的碳化南松木地板,創造適合戶外環境的寫意場所,更隨之延伸一席收納木質座椅,供屋主從湯屋緩步而出、伸展身軀並駐足欣賞美景,打造一隅難得的清閒。

  案例規劃

  【動線設計】

  本案通過拆除卸餐廚隔牆,將女兒房畸零空間整合至廚房,串連前陽台與客廳采光窗,獲得開闊明亮視野,讓公共區域成為日光駐足流動的所在。

  此外,也納入男屋主文化背景,採取日式「浴廁分離」設計,規劃衛浴區域,也敞開後陽台景色,打造泡澡之餘的另一種享受。

  【色彩計劃】

  設計師希望室內色彩能夠呈現清新寬敞的流動感,全室牆面以灰、白色為基調,局部以磐多磨創造肌理,搭配木質家具,其它硬裝則以低彩度色調調配,並注入活潑的黃色、綠色提亮空間。

  【燈光照明】

  燈光方面,設計師成功導入通明的自然光線,因此於客廳與臥榻處配置接近太陽光的暖白燈色,提升明亮效果,低天花與過渡帶則設置上嵌式軌道燈,並把裝設軌道的上凹空間噴黑添增細節。

  【收納規劃】

  全室收納以區域定義分類:

  其一,客廳用品歸放客廳,廚房用品則收於櫥櫃中,巧用許多柱間的畸零縫隙完善收納,如此一來,即使有大量的物品也能迅速尋得。

  此外,考慮到原儲藏室面積小巧,又必須預留出入動線,從而犧牲使用面積,拆除隔牆改用鏡面櫃體拉齊牆面,呈現舒爽立面。

  

  【家具配置】
鑒於整體風格展露的清爽調性,因此於家具選擇上,主要挑選色彩豐富的家具:

  1、配置 Muuto 餐吊燈、三張黃、綠、白色的 Kartell 單椅等襯托更加清亮的印象。

  2、也在客廳呼應相似色調,選用 Hay 品牌的黃色邊桌,搭配綠色 Normann Copenhagen 茶幾,渲染清新光景。

  Editor’s Comment

  如今業主一家已經入住了,最大的感受是:實用度滿分,室內96㎡平的空間讓一家三口住得無比舒心。

  從家具定制到一個窗簾和櫃子的選擇,業主說,搞一次裝潢好比一次修行,但有了靠譜的設計師團隊,就一定能住進心儀的房子里!

  (以上為屋主依據自身需求裝潢的過程點滴,所有材料、時間、花費等皆為屋主能接受的範圍,並非人人適用,僅供參考!若想追求更為講究及細致的生活,建議找專業設計師處理,看更多老屋改造,請關注小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