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9 歲的 Nico,即將上四年級,語言說得了中法英,鋼琴和小提琴樣樣行。
年紀還沒邁向兩位數,明明還是大人眼里的小孩,他的腦袋里卻裝著不少的「小成熟」。尤其對於自己的房間,他還有許多重要意見沒來得及做到。
隨著開學季的到來,這一次,我們決定將選擇權交給孩子——以 5000 元作為資金,讓 Nico 來詮釋,一個好的兒童房究竟是什麼樣的?在新學期來臨前,如願住進自己理想的房間。
有孩子的家,
絕不是多個兒童房那麼簡單。
身為大哥的 Nico,是家里的表率。身上自帶內斂的氣質不說,他對閱讀的熱愛,足以用「癡迷」來形容。
有多誇張?只要有書,任何地方都可以變成他的書房。用 Nico 話說,別的家長都讓孩子多看點書,只有我媽,老讓我少看一點。
家里處處都是書。
或許是受哥哥 Nico 的影響,弟弟也解鎖了「隨時隨地翻書看」的技能。拍攝孩子們一萬種看書姿勢,已經成了媽媽@匪頭小白 樂此不疲的日常。
然而,閱讀習慣的養成並不是媽媽 push 出來的。
早在搬家之初,媽媽就動用了一些小心思,把圖書收納做到「開放、打散、角落化」。讓書觸手可及,隨時隨地都可以閱讀。
#1.閱讀角:客廳窗台區
#2.閱讀角:客廳沙發與鋼琴的轉角處
#3.閱讀角:玩具室
#4.閱讀角:兒童房
和弟弟相愛相殺,好起來時好上天,生氣起來誰也不理誰。
大人說了不全算,
孩子也有重塑空間的權利。
當初搬進這個家的時候,Nico 只有 5 歲。作為學齡前的孩子,那時他還沒有強烈的自主意識。對於兒童房,他有兩個提議:明黃色牆面和深藍色小床。
權衡之下,媽媽采納了藍色小床的方案,他與弟弟每人一張藍色的布松納床。
原始的臥室溫馨簡單,但功能也較為單一,只能用於睡覺。
隨著進入小學高年級,當初的入門級提議越來越不能滿足 Nico 的需求。
對於一個九歲的大男孩來說,他對自己的房間有了新的期許。空間要獨立、功能要齊全,最好關上門之後就是自己的地盤,所有事都能在這個房間里解決。
再具體點:①在牆上掛一張自己喜歡的海報 ②有可以收納書籍的閱讀角 ③擁有一張專屬臥室的書桌,可以關上門寫作業。
Nico 用一句話總結,要布置得更像「我」。
然而,身為建築師的老爸,自帶潔癖,從不在牆上打眼。一聽 Nico 想在牆上釘海報,他就有點吃不消。
不過為了支持孩子做到自己的想法,一向主張平等的老爸還是松了口。畢竟,獨立做主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步。
尊重每一個人的看法,是這個家庭不變的原則。更何況,爸爸兒時也做過獨立房間的夢。
他打趣說,小時候嘛,誰都想有獨屬自己的空間。最好門底下還能開個洞,想一個人吃飯的時候,全都能在屋子里解決。
大膽信任孩子吧!
你會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
於是,帶著 Nico 的心願清單,以 Nico 為主導,全家開始了購物大作戰。
全家一起認真計算尺寸,出謀劃策。
采買完畢,家里被堆得滿滿當當。爸爸主當組裝工人,Nico、弟弟和媽媽當下手,開啟兒童房家具的安裝之旅。
忙活了一天,最終的呈現效果,可以說超乎了所有人的預料。Nico 的理想房間,也照進現實:
①喜歡的海報上了牆:Nico 最喜歡的《丁丁歷險記》海報被裝進隆維肯畫框。原來反對在牆上打眼兒的老爸,也親自給小夥子們的臥室釘下了第一個釘子。
②做到關門寫作業的獨立書桌夢:增加米克書桌,拉伸小推車起到桌下收納的功能。桌面也用了許多小物作為收納+裝點。多虧費塔工作燈,這里也能變身成 Nico 寫作業的地方。
③床尾設立閱讀角:床尾用伊克特櫃子作為收納,增設了一個閱讀角。吉特達木人作為裝飾,雀躍地站在兄弟倆的獎牌之下。
④小床變身成閱讀區:增設特提亞工作燈,為孩子的閱讀增加照明,兩個小床一人一盞,兄弟倆都擁有了各自的閱讀空間。
Nico 關於自己房間的想像,幾乎全部都在這次改造里得以做到。誰敢想這樣出色的完成度,竟然出自於一個不到十歲的男孩之手。
改造之前,兒童房對於哥倆來說,只是起到睡房的功能,利用率很低。
而在Nico的改造之下,兒童房的功能不斷拓展,從睡房延展到學習區再到閱讀休閒區,做到了他最初想要的「能夠解決所有事情」的房間。
在兒童房之外,全家還動手 DIY 改起一把敘勒凳子。媽媽說,過去家里有一把費尼德凳子作邊幾用,想借此為參照,再改造一個專屬孩子的小邊幾。
如今,這把由媽媽和孩子一起重新改造的紅藍小凳子,已經成為二樓的一道風景。
集體的成果,要簽上自己的名字。
其實還沒進行這次改造之前,Nico 的家里就已經有無數的產品,一家人逛起店來也早已輕車熟路。
記得 Nico 的媽媽@匪頭小白 曾在好好住發過一張小熊的照片,她配文道:十年前它陪我睡,十年後它又陪著我的小兒子睡,就當是我留給子孫後代的傳家寶吧。
起初,她和愛人一起創造著這個家。如今,隨著男孩們漸漸長大,他們也開始成為重塑空間的一份子。
即將到來的開學,也預示著一個新階段的開啟。孩子們步入新的年級,擁有了更多獨立的想法。這次的房間改造,其實只是他們人生中小小的一步。
一步雖小,但始終陪伴著這個家成長——有舊物承載記憶,也有新物去塑造更多的可能。
而一個家的生生不息,大概也是在這樣的流轉里築成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