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個小學一年級孩子的媽媽,加上私宅設計師的工作,對居家空間如何讓孩子養成更好的學習習慣自然更加關心。
最近讀了《好房子勝過好老師》一書,對於家居生活中孩子的學習區如何規劃設計又有了新的體會。
通常情況下,家長們會覺得學習區最好在孩子的房間,或者有獨立的書房,才能讓孩子專心寫作業。
但實際上是這樣嗎?
初入小學階段的孩子真的需要獨立的學習區嗎?
書中有個一個觀點印象非常深刻,剛剛進入學齡期的小朋友,對父母有著很深的依戀,希望能多和父母一起,並且希望多參與家庭生活,比如和媽媽一起學著做飯,和爸爸一起學習鍛煉身體。
如果家人都在客餐廳交流互動,讓孩子回房間去學習,他就會有一種被孤立的感覺,那麼每次一提到學習,孩子就會本能產生抵抗心理,學習就是要跟父母分離,不能再一起互動交流,學習就好像變成了敵人。
「學習」=「回到房間一個人獨處」=「不能待在媽媽身邊」=「學習是敵人」
「聽說,在客廳做作業的孩子學習會更好。」
其實孩子更需要和交流空間相結合的學習空間:
能提高孩子好奇心,更能夠集中精力學習。
『到小學畢業之前,在客廳學習讀書的效率高於在孩子自己的房間里寫作業,因為一個人在房間的時候經常會不知不覺開始玩遊戲』,『孩子會關注父母的表情,因此更能夠集中注意力』,持有這樣說法的父母也越來越多。
在一個一定程度上能夠被父母『監視』著的環境中,孩子能更有安全感,也更能夠集中注意力去學習。同樣的,這種學習的氛圍也會影響到家長的活動,無形中增強全家學習讀書的意願。
在客廳融合各種活動方式,能夠增加家人共處的時間。
在客廳等公共活動區域設置供孩子學習的書桌的方式非常多。
比如在餐桌的一側做書桌,便於媽媽一邊做飯一邊和孩子交流。
比如結合家務間做的書桌,同樣可以和媽媽的家務活動同時進行,便於交流,也是非常方便的。
比如和孩子互動的遊戲空間多布置在客廳,餐廳等公共活動的區域。
只需要一個很小的角落放置孩子的玩具,或者通過設置黑板,樂高牆等豐富共同活動的內容,也可以結合這個空間設置收納。
家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先於學校的第一課堂。
對於尤其是幼年時期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學習到能夠受益終身的生活和學習習慣,能夠集中注意力完成自己的工作學習等等,這都是需要從娃娃抓起的非常重要的習慣。
在每天的生活中,除了父母的言傳身教,生活的空間帶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
雖然家居設計並不會直接給孩子傳達某些信息,但是因為設計帶來的生活習慣的變化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
當然,孩子什麼時候適合獨立學習也需要家長的多多觀察與溝通,適合的方式才是最好的。
end
設計之旅美好時光,願與你同行!
關於設計生活還有很多的想法和創意,等你一起來開啟呦!
作者:七月
一個有溫度的室內設計師。
有個可愛的女兒,關注兒童成長教育,情景設計及美好生活方式的探討者。
願每個遇見的客戶,家里更溫暖,更有愛。
知希設計專注家居室內設計,希望成為客戶的知音和朋友,讓設計變得簡單快樂。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