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的故事
何欣城
改革開放40多年來,社會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如果你問我,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我一定給會說:住房。
我家的兩套房
1994年,我的母親作為一名優秀的村小教師,住進當時村上最為「豪華」的宿舍。這是村小的教師宿舍,如廠房一樣四四方方,從左到右長約50米、寬約5米,外部用紅色的大磚頭砌成,牆縫大且塞滿灰色的水泥,這是那個年代特有的建房特點,也許是工人們覺得只有用水泥將牆縫填滿房屋才堅固。「大廠房」內部像豆腐塊一樣,一家擁有一個方塊,前面是住房,後面是廚房,一共住了10來戶人。這是我對房子的第一記憶。
時間一晃就到了1999年。父親從部隊轉業回家,在縣城找到一份工作,靠著從親戚們那兒東借西湊,終於在縣城里買了屬於我們自己的住房。是樓房,牆面是白的。就這樣,父親非常豪氣地捨棄了媽媽宿舍里的所有家具,帶著媽媽和我「搬家」到新房里,開啟了我們全家新的生活。至今我都還記得剛搬家時的情形。
剛搬進來,看到潔白的牆面,想到以後再也沒有手摳牆壁的樂趣了,不由得還有點淡淡的失落;但新房子,白白的牆面,明亮的電燈,全新的家具,單獨的廁所,卻給我更多的興奮感。
當晚,我是笑著從睡夢中醒來,翻了個身去,伸手摸了摸在月光下泛著白光的牆壁,似夢非夢般,又在微笑中睡去。
貧困戶的幸福住房
2018年,我通過公務員考試,來到馬邊彝族自治縣。馬邊是國家級貧困縣,轄113個村(社區),其中89個貧困村,在扶貧大數據系統中貧困戶就達到10235戶,是樂山脫貧攻堅的重中之中。9月開始,我幫扶榮丁鎮馬腦村的4戶貧困戶,他們的住房讓我羨慕。
當我看到貧困戶李德義的房子時,驚呆了。李德義全家10口人,是馬腦村家庭人口最多的一位貧困戶,因其原有住房位置不佳,屬地質災害點,因此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從山頂的8組搬到了5組。上下兩層的小別墅就這樣呈現在我眼前,面積120餘平米,客廳2間,房屋3間,廁所2間,光室內抽水廁所就有兩個,全瓷磚,屋內還作了簡單的裝潢……我很驚訝地問李德義:「你這房子花了多少錢?」李德義回答:「我是易地搬遷戶,政府當時補貼了9萬餘元,就修房子而言連1萬元都沒出到。不過我想裝潢下,給家人一個漂亮點的家,所以我自己拿出4萬元請人搞了個裝潢,雖然比不上你們城里面,但我很滿足了。」幸福的笑容隨著李德義說話時早已掛在了嘴角。「比城里好,你的房子是別墅,比我家的強多了。」我打趣地說。我從李德義兩口子謙虛的回答中聽出了幸福的味道。
後來,我更了解到,通過彝家新寨、易地搬遷、破舊房改造等安全住房政策的實施,已做到了全縣10000多戶貧困戶居者有其屋,有其安全、大氣的住房。
屬於我自己的家
我剛參加工作,自己還沒有住房,但我相信屬於我自己的家,舒適、宜居、乾淨、寬敞、溫馨的家一定會有的。
我個人每月扣繳住房公積金,單位同比例繳納,目前馬邊縣城最高檔的小區房屋均價4500元,按100平米計算,不需要「六個錢包」繳納首付,我的公積金完全能還貸款,也不會影響到我的生活質量。我相信,只要認真、踏實工作,屬於我自己的家,我的安居夢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做到。
四十載驚濤拍岸,九萬里風鵬正舉,從土胚房到磚瓦房,到樓房,到規模化的居民小區,到小別墅,無不記錄著中國共產黨主管下的飛速發展,無不記錄著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鏗鏘步伐,無不記錄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脫貧攻堅中面對中國數億人口的安全住房問題,更是舉全國之力,確保廣大貧困農戶住房安全有保障,為做到同步小康而奮鬥。
所有的經歷都是回憶,所有的回憶都是見證,所有的夢想都值得去拼搏。你、我、他,我們大家一起前行。
(作者單位:中共馬邊彝族自治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