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熱愛「種草」,前方高能預警!讓你心心念念、「瀏覽」忘返的網路平台,可能早已成為一塊塊「韭菜地」。最近,據《半月談》報導,有部分品牌方給「素人博主」提供植入「軟廣」的偽「素人筆記」,正讓「種草平台」成為「韭菜平台」。
先來科普幾個概念,所謂素人博主,是指粉絲數少,轉評讚都寥寥無幾的普通用戶。與明星、大V相比,他們看似影響力有限,激不起多少聲浪。然而,由於一些用戶更願意相信素人化的推薦,而且「素人筆記」能夠營造出「有大量普通人在使用」的虛假氛圍,「素人」儼然成為品牌方的新寵。本該記錄消費真實感受的「素人筆記」,成了誤導消費者的新利器。
此前,《新京報》就曝光了醫美「種草帖」的代寫代發灰產。在某醫美機構投放的廣告中,素人博主先以第一人稱吐露心聲,用「一處毀所有」「痛苦自卑」「羨慕漂亮姐妹」等說辭引發共鳴。緊接著就是發美圖曬靚照,重點突出整容後「人變精致了」的療效。作為關鍵信息的整容機構名稱,則被悄悄埋伏在文案當中,盡力弱化廣告的色彩。
問題是,真實情況不僅是「帖美人不美」,更是謊言套路一大堆。不少素人博主眼中只有「推廣費」,忙著「恰爛飯」,根本不管產品質量。據知情人士表示,一些素人博主接廣告時缺乏甄別產品功效的專業能力。由於觀察產品使用效果的周期較長,不少人為了多接廣告,根本來不及「先自用,後推廣」。
前幾年,明星代言屢屢「翻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正是不少明星是「象徵性使用」,抿一口保健品、嘗一口減肥水,就把產品吹得天花亂墜。如果明星代言的東西,他們自己從來不用,消費者憑什麼信?與之相比,「素人筆記」之所以受追捧,正是基於公眾對「過來人經驗」的信任。
以「種草」刺激消費,本沒有問題。網路溝通無門檻,四海之內皆兄弟,人們在「錯位時空」享受同一處美景、品嘗同一道美食本應是妙事一樁。
這幾年,上網尋找消費指引儼然成為現代生活必修課。小到出行、購物、就餐,大到旅遊、裝潢、醫美,借助他人經驗「避雷」「躲坑」都是首選。以我個人為例,每每遇到類似「我吃過的這些辦公室零食不發胖」「小眾但好用到爆的居家好物」等「素人筆記」,我都會先收藏一波,仿佛一鍵就能收獲前人的經驗值。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黃楚新眼中,精準觸達的「種草筆記」以其超高口碑、超高流量的內容轟炸,極易激發用戶購買欲望、引導用戶購買,本身就是利用消費者的趨同心理,將一部分用戶的個人體驗變現。
只不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種草」變現也該有規矩,不能任由「種草平台」變「韭菜地」。如果「割割不息」的局面不改變,消費者也會變成誰都不敢相信的驚弓之鳥。如此,傷害的將不僅是平台公信力,更是大眾消費的經濟活力。
「種草平台」並非法外之地,品牌方向素人博主投放的「測評+銷售」推廣帖,也應受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約束。如果消費者因虛假「種草帖」權益受損,自然也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身為資深「拔草小能手」,我希望大家能少點「割韭菜」的算計,多些分享的真誠,讓「種草」這件事回歸本真,回到普通人幫助普通人的初心。
白晶晶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11月18日 02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