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龔巖
- 編輯 | G3007
鼓勵生育的「民間方術」,沒有最多只有更多。
1月10日,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研究團隊發布研究報告稱,解決低生育的辦法是盡快建立鼓勵生育基金:「央行多印2萬億元,用10年社會多生5000萬孩子,解決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問題,讓未來更有活力,而且不增加老百姓、企業和地方負擔。我們研究認為現在只有這個辦法最務實有效可行。」
果然是,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先不說此辦法是否對鼓勵生育有效,但稍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央行發行的基礎貨幣,如果超發就會有通貨膨脹的風險。也因此,這則消息一經發布就引發社會的廣泛爭議。有網友評論:「以我微薄的經濟知識,這兩萬億印出來它好像就不是兩萬億了吧……」、「印出來的錢是M1,進入流通後就會延伸出M2」、「專款專用,這個說起來容易執行太難了」、「今天看了這些新聞我都瑟瑟發抖,現在樓市,股市都摁死了不讓漲,這兩萬億直接進入流通就是四萬多億,現在哪個行業能承接住這麼大水,放水就能解決通縮和滯脹麼?!」……
面對質疑,任澤平也回應稱,「發錢是有用的,這個建議也不是臨時起意。這就相當於用資金支持新能源,與支持國家重點發展的產業一樣,不會產生通脹壓力,因為最終是投到了實體經濟當中去。類似基礎設施建設、科技的研發、生育補貼,都不會導致通脹。但如果空轉或流入房地產領域,就會引發通脹和資產價格的壓力。」
無獨有偶,攜程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人口經濟學家梁建章也在當日發表《可怕的是少子化,不是長壽引起的老齡化》的提議,其中更是提出投入5萬億元鼓勵生育:發現金、免稅、蓋托兒所。
在解決和鼓勵中國生育問題上,任、梁二人都在大力倡導「印錢生娃」,但這事到底靠不靠譜?會存在哪些問題呢?
01
任、梁「發錢生娃」的二人轉
任澤平在上述發布的《解決低生育的辦法找到了——中國生育報告》中提到,根據調查顯示,低生育的主要原因是生養孩子成本太高、房價太高,占比分別為41.5%、27.2%,因此降低生育養育成本是主要出路,建立鼓勵生育基金的支持率高達66.5%。建立鼓勵生育基金,短期有助於穩增長、拉動內需,長期有助於改善供給側、優化人口結構、提升社會活力、提高長期經濟潛在增長率、助力民族復興。
任澤平還提出,根據發達國家經驗,鼓勵生育資金大部分來自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提供額外補貼,設立專門機構建立鼓勵生育體系。大多數的研究發現,定期的現金補貼對於生育的影響有正向作用。當前最重要的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設立「鼓勵生育基金」,從根本上解決地方政府沒錢、企業和個人負擔過重的問題,支持生育家庭現金補貼、個稅抵扣、企業所得稅減免、購房租房補貼、建設托兒所等,這在OECD國家行之有效、能夠改善生育率。設計可以參考棚戶區改造工程和央行碳減排支持工具,最終由央行印錢,不增加地方政府赤字和企業負擔,讓更多的年輕人生得起、養得起、敢生。
相比於任澤平的「印錢2萬億」,梁建章則稱要將生育率提升到2.1,鼓勵生育的幾項措施需要投入5萬億元。這些措施和投入具體包括:一是現金和稅收補貼,這部分每年需要2-3萬億。即對於二孩家庭的每個孩子,給與每月1000元的現金補貼。給與多孩家庭的每個孩子,每月2000元的現金補貼,直至孩子到20歲。對於二孩家庭,實行所得稅和社保減半,三孩家庭所得稅和社保全免除(對於特別富裕的家庭,可以設定一個封頂補貼的上限)。二是購房補貼,即可以通過按揭利息返還或房價打折進行補貼。比如說返還二孩家庭的房貸利息的50%,對於三孩家庭的房貸利息可全部補貼返還(可以設定一個封頂補貼的上限)。這部分補貼的成本每年可能在2萬億左右,完全可以通過增加當地的土地供應來覆蓋。三是增建托兒所,就是把0-3歲孩子的入托率從4%提高到50%左右。按照0-3歲有4000萬兒童計算,每個兒童補貼20000元的營運費用,結合50%的入托率目標,每年大概需要4000億左右的財政補貼。
梁建章還稱,上述幾項鼓勵生育措施所需的財政資金占GDP的5%左右。5萬億對於經濟的提振作用顯而易見,但是更為寶貴的是,這些投資比以往的基建投資更加有長期的回報。鼓勵生育所增加的孩子短期有助於擴大內需、穩增長、穩就業,長期有助於提升人力資源、人力資本、經濟社會活力,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
在大力提倡「發錢生娃」方面,此次任、梁兩人並非首次聯手。去年12月14日,由梁建章、任澤平等人創建的育媧人口研究機構就發布了《中國人口預測報告2021版》,其中就提到,提高生育率的難度取決於中央財政出錢的決心。梁建章當時指出,應該建立鼓勵生育基金,並且這部分的支出「肯定是要中央財政出的」,因為一是地方政府沒有錢,二是地方政府如果出錢,它的付出和收益不對等——在某個城市出生的孩子,長大後未必會在這里工作。
而在元宇宙與人口問題的關係上,任、梁兩人的觀點也是基本一致,都認為元宇宙將導致結婚率、生育率的大幅下降,產生人口風險。
02
砸錢難解生育題,降低「三育」成本是關鍵
對於任澤平的「印錢2萬億」,很多網友提出了異議。「這憑空多印出來的2萬億本身就是對購買力的剝奪,就是在製造通脹,收取隱形鑄幣稅。加重老百姓,企業和地方的負擔啊。」還有網友指出,「憑空印錢讓你去花會造成物價上漲,新聞天天都在譴責美國多印了錢造成了通脹,因為美元通脹讓全世界消化,中國沒有那個能力,只能讓國內老百姓承擔。」
甚至還有媒體直言:算算帳就知道,兩萬億平均到5000萬孩子,每個孩子也不過是4萬元。去做個簡單的社會調查,有多少家庭會因為這4萬元的補貼,而去多生一個孩子?尤其在一二線城市中,一套房的首付款多達上百萬,婚宴成本與彩禮成本也多達數十萬,即使多印的2萬億可以直接髮放到有需求的家庭之中,但與上百萬的開支成本相比,還是遠遠不夠的。退一步思考,假如2萬億有部分資金變相流向了房地產與股市,那麼是否起到間接刺激投機炒作的影響?
西南證券研究發展中心宏觀首席分析師葉凡則也指出,生育補貼屬於社會調節,需要統籌考慮,更關注的應該是補貼的有效性。「單純的經濟刺激可能只是一方面,更需要考慮的是從情感訴求、代際傳承等方面對於生育意願的多維度提升。」
對於這些社會爭議,任澤平也專門回應稱,「這個建議不是臨時起意,是經過長年的研究探索和國際經驗比較的出來的,是經過科學論證的。鼓勵生育基金,印錢生娃,初聽很勁爆,細想很有道理。」比如,在2萬億測算上,OECD國家鼓勵生育相關的家庭社會福利支出占GDP比重2%-3%,中國GDP110萬億,所以鼓勵生育基金應該是2萬億,至少是每年多印2萬億用於鼓勵生育。現在因為疫情、經濟下行壓力大、土地財政大幅下滑,政府、企業和家庭都沒錢,所以需要央行印錢生娃。而對於通脹和房價上漲風險,任澤平認為不會有風險,專款專用,短期有助於拉動需求、穩增長,長期有助於社會活力、經濟長期健康發展。任澤平同時還表示不會產生不公平,因為生娃有成本,生的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建設者,不給予鼓勵支持和現金補貼才是不公平。但是具體可以針對不同收入家庭有所區別,高收入家庭的育兒補貼少一些,低收入家庭的育兒補貼多一些。
但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洪灝則直指「印錢生娃」的措施並不可行,海外經驗證明,印錢和生育率沒有關係,設立專項生育基金也是徒勞。其中的典型事例,就是從1990年日本泡沫破滅開始瘋狂印錢開始至今,然而越印錢,收益率越低,生育率也越低。「農業社會里,講究人丁興旺,因為孩子是資產;工業社會里,講究生產效率,人口是最不需要擔心的,因為你無法改變趨勢,既然不能改變,就不要畫蛇添足了。」
據媒體報導,從發達國家的鼓勵生育政策的實際效果看,單純的補貼對生育率的提升並無顯著效果,韓國、日本、歐盟諸國和美國等,都有相應的鼓勵生育補貼政策,尤其是歐盟諸國從出生到死亡,社會福利是非常完善的,但這些發達國家的生育率都沒有因為高福利、生育補貼而改變低生育率的問題。顯然,單純呼籲通過生育補貼政策,而缺少其他配套,是難以解決低生育率問題的。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經濟與社會研究院院長馮帥章對媒體表示,不管是結婚還是生育,首先要尊重個人和家庭的選擇權。「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很複雜,與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遷有關,僅僅靠砸錢可能不會效果很好。如果覺得生育率低,就砸錢讓大家生孩子,我覺得本身就是對人的一種不尊重。」馮帥章還指出,簡單砸錢會對不願意生育,或者不願意多生的群體造成不公平的負擔和壓力,製造新的矛盾。
當前,中國總和生育率為1.3,已經低於世界很多國家,大幅度低於人口更替的生育率(2.1)。中信證券的報告指出,造成中國低生育率的原因是複雜且深刻的。從社會原因來看,文化思想的轉變是根本因素,傳統的養兒防老、家庭為重的觀念已明顯弱化,少生優生的觀念深入人心,個人價值做到的意識也逐步崛起。直接因素則表現為初婚人口規模的減少和離婚率的增加。從經濟原因來看,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的增加是生育率被抑制的核心因素。在城鎮化的進程中,20-39歲人口的城市化速度顯著更快,從而使生育、養育、教育的成本大幅增加。與此同時,2020年的新冠疫情造成對未來經濟的擔憂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育率。
總得來看,要提升生育率,歸根結底還是要從降低結婚成本和生育、養育、教育這「三育」成本著手,構建一個生育友好型社會,營造一個有利於多生多育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從而提升年輕人的生育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