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27日)上午,上海舉行第135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市衛生健康委一級巡視員吳乾渝,12345市民服務熱線管理辦公室主任張愛芬,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謝斌出席並介紹疫情防控最新情況,回答記者提問。來看文字實錄↓
——熱點問答——
提高檢測效率,及時發現隱匿感染者
Q
解放日報:目前全市非重點區域開展的抗原檢測,請問進展如何?相關數據能介紹一下嗎?
A
吳乾渝:通過對前幾輪核酸篩查數據的分析研判,我們在這兩天對全市開展了「核酸+抗原」檢測的篩查,重點區域居民開展核酸篩查,非重點區域居民開展抗原檢測。這樣齊頭並進,目的是提高檢測效率,及時發現隱匿感染者。我在朋友圈中,看到了不少居民自行上傳的檢測結果,可以看出大家事先做好了功課,積極參與其中。在此,向廣大市民的支持和配合表示衷心的感謝!
目前,全市抗原檢測超過1400萬人。從中發現了一些抗原檢測陽性人員,立即對其進行了核酸檢測,檢測結果出來前,我們就立即管控。抗原檢測速度快、操作簡便的優勢得到了體現。我提醒各位市民朋友,如果發現自己抗原檢測結果為陽性,請第一時間向村居委報告並居家等待,工作人員會安排你進行核酸檢測復核。同時,大家要注意,抗原自測後的鼻拭子、取樣管、檢測卡等廢棄物都應裝進密封袋中,結果陰性的消毒後投放到幹垃圾桶內,結果陽性的,在人員轉運時交由醫療機構按照醫療廢物處理。
全力以赴做好兒童等特殊患者群體的醫療救治工作
Q
文匯報:我們比較關心陽性感染者中的幼兒,到目前為止6歲以下感染者的數量是多少?除了公衛中心,還有沒有其他集中收治點?對他們的治療和照顧如何?
A
吳乾渝:兒童等特殊患者是我們高度重視的患者群體,市衛生健康委統籌全市醫療力量,全力以赴做好相關醫療救治工作。3月1-26日,本市已累計收治6歲及以下確診病例53人,占全部確診病例數的6.4%;無症狀感染者252人,占全部無症狀感染者的2.6%,均收治在公衛中心。他們得到了妥善的照護,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診療方案,高級職稱醫師每天會進行查房,了解研判他們的病情,醫院和家長保持線上溝通和聯繫。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派駐了經驗豐富的醫護團隊進入公衛中心,支持兒科病區的診療工作,尤其是做好嬰幼兒的照護。
除了醫療照護,定點醫院也加強了對兒童患者的生活照料和人文關懷,包括採用卡通化的病房布置,把年齡相仿的兒童安置在相鄰病房,讓低齡患兒感到更加親切,消除他們的不安和焦慮。此外,醫院也準備了美術繪畫、手工材料、玩具等,供孩子們在里面學習和娛樂。
3月1日以來,12345已收到疫情相關訴求超過30萬件,努力解決市民的急難愁盼
Q
澎湃新聞:疫情期間,市民群眾多多少少會碰到些難題。請問市民服務熱線接到了多少疫情方面的來電?反映的問題主要有哪些?有些市民說電話打不通,怎麼辦?
疫情期間,不少市民因封控或篩查居家。能否介紹一下,有哪些事項,市民和企業可以足不出戶辦理?大數據對疫情防控起到了哪些作用?
A
張愛芬:本輪疫情發生以來,12345市民服務熱線堅持中文、10種外語、手語視頻全天候服務市民群眾。但是,話務量屢創新高也給12345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考驗。3月1日以來,已接聽市民來電超過85萬個,多管道受理12萬多件,其中疫情相關的訴求超過30萬件,此外,疫情IVR自助查詢點擊量達50多萬次。為打好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12345熱線與各區、各相關部門一起,努力解決市民的急難愁盼。
首先,盡全力多接電話。啟動應急預案,加派話務力量。啟用了近200個居家客服,最大限度發掘經營潛力。疫情期間,工作人員堅守崗位,吃住在話房,盡可能地讓市民電話打得進。同時,動態調整答復口徑,加強話務員培訓指導,及時為市民答疑解惑,紓憂解困。
第二,推動民聲民意上通下達。本輪疫情發生以來,很多市民反映生活中工作中遇到各種問題,如急重症救治、物資保障、藥品配送、核酸檢測、交通出行,還有快遞進不了小區、考試面試無法成行等。作為聚民意、聽民聲的平台,我們即時即刻上傳下達,告知相關部門,推動解決了很多市民的身邊事。
第三,督促緊急事項不耽擱。12345熱線的定位是一條非緊急類政務服務熱線,但疫情當前,熱線將市民的急難愁盼提級提速。比如,將封閉隔離期間病人的放化療、血透、注射狂犬疫苗、孕檢生產等,列為緊急類工單,安排專人跟蹤,督促解決。對於一些特別緊急、特別複雜的工單,上報提級協調,努力推動解決。
當然,還有一些市民的訴求無法很快解決,但各區、各部門對我們反映的問題都很重視,在承擔疫情防控任務的同時,依然積極地給予反饋,努力地解決問題。此外,疫情形勢的變化也導致個別時段話務量非常大,有的市民打不通電話,不免焦急,反復撥打。我們非常理解市民朋友的心情,在盡最大的努力提升接通率。這里,也想告訴市民朋友,如果電話一時打不進,您還可以通過語音信箱留言,通過12345網站、APP、微信小程序,以及「隨申辦」互動頻道12345專區等各種管道提交您的訴求。
我們會按照同樣的標準,快速受理、快速處置,並給予反饋。最後,再次感謝市民朋友們對12345熱線的信任、理解和支持。12345市民服務熱線始終與廣大市民在一起,時刻準備為大家服務。
孩子的心理調適要從家長做起,做好「加減乘除」四道題
Q
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有一個問題想問謝醫生,學生在家上網課已經兩個星期了,對學生和家長群體的心理調適有什麼建議?
疫情期間,不少市民因封控或篩查居家。能否介紹一下,有哪些事項,市民和企業可以足不出戶辦理?大數據對疫情防控起到了哪些作用?
A
謝斌:我今天又來到這里,說明這次疫情期間,市民朋友還是有很多心理上的結沒有完全解開。關於學生線上教學的問題,其實我本人也是在校學生的家長,我和大家有共同的感受。
本輪上海疫情受影響較大的是中小學生。但如果說到心理困擾的話,無論哪個階段的孩子及其家長,其實都有一些共性的問題。
一是失落感。這屆孩子「人生才幾年,疫情占三年」,學校時開時閉,感覺讀了個不夠完整的書。同時擔心未來可能還會遇到這種情況。二是危機感。覺得孩子在家無法正常學習,可能被別人超越;還有人希望孩子乘此機會「彎道超車」。總之是感到憂心忡忡。三是無序感。覺得自己這陣不僅有一大堆要操心的事,還成了全天候的「老師」,整個生活亂成一鍋粥。也擔心自己做不好老師角色,怕孩子一旦養成耽誤學習的不良習慣,今後就無法糾正。四是自責感。孩子覺得如果無法正常學習,或者網課學得不好,對不起家長;家長覺得如果沒輔導好、管理好孩子,會愧對了孩子。
這些感受的存在,說明我們親子之間彼此在乎,彼此共情。要允許自己有這些顧慮,不用回避。但更重要的,則是找出使我們這些想法超出合理性範圍的背後原因。所有這些顧慮背後,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未來沒有安全感。擔心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輸在了終點線上,而且這個終點線,被我們家長設置了一道又一道關卡:中考、高考、就業、成家、事業、健康……沒完沒了。這種不安全感,對居家上網課的孩子也會造成壓力。
因此,對孩子居家上網課的不滿,大多數來自於家長而非孩子。孩子的心理調適也要從家長做起。如果想更加平和理性、更加建設性地度過這個特殊時期,孩子和家長可以一道來完成以下幾個「作業」,「加、減、乘、除」四道題。
一是保持節奏做加法。居家學習缺少了學校比較嚴格的時間管理和老師監督,如果沒有很好的自律性,學習節奏就容易亂。孩子們可以在家長協助下自行制定每天的學習計劃,讓自己跟上空中課堂和老師要求的節奏,同時可以在家中布置一些類似教室的學習環境,保持在校期間的一些儀式性活動。比如有的小孩在家里,每天早上有升國旗儀式。當然也要注意勞逸結合,休息時間可以和同學們互動遊戲。有張有弛,才能夠保持良好的居家學習狀態。
二是順應變化做減法。我們在經歷突發的變化和壓力時,往往都需要經過一個適應期,才能和新環境磨合好,恢復常態。比如發現孩子上網課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發脾氣或者不容易接受管理等等,這些可能是孩子在調整自己去應對變化,是他的一種方式、一個過程。這時候家長要用包容和淡定的心態去面對,少一點急躁,少一點指責,冷靜地幫助孩子調整適應。孩子適應變化、恢復生活和學習正常狀態的能力其實比成年人強。
三是親子互動做乘法。家長要給孩子做好引領和示範——在困境中不慌亂、在重復中不單調、在消遣中不沉迷,這樣才能和孩子共同營造出樂觀、積極、有腔調的生活和學習氛圍。不能出門運動我們就在家PK平板支撐、PK伏地挺身、跳繩等等來開展運動;不能出門聚餐,家長和孩子可以一道在廚房里為自己做一做健康的大餐。親子之間良性互動起來,幸福感能夠加倍,正能量也能夠加倍。
四是提升效率做除法。作為「分母」的家庭環境和人際氛圍越簡單尋常、越少相互干涉,家長之間關係越和諧,家長本人越少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或者至少不在孩子面前不要過多暴露負面情緒,孩子的自覺性和專注力就越強。如果和學校老師配合對孩子再適當加以引導,孩子的學習效率就更能得到提升。
總之,家長們請記住,為人父母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到你是父母時,你的內心會充滿力量,會感受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帶領孩子一起獲得人生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