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大家平時喜歡穿的唐裝是怎麼演變的嗎?

近年來,唐裝這種在傳統服飾基礎上融入西式立體裁剪設計的外套也出現在舞台上,逐漸成為中國風、復古風、民族風各種場景下人們的最佳選擇。那麼,唐裝為什麼得名呢?唐裝名稱的由來,與歷史上人們盛讚的唐朝有一定的關係。「唐朝」在海外國家已經成為中國的代名詞,用唐裝指代「唐裝」的習慣也與海外華人有關,「主要指海外公認的「唐裝」或泛指中國人的服飾」。

中國第一次強烈的「唐裝風」是從2001年在上海舉行的APEC主管人非正式會議開始的。三個月後,春節期間,以大紅和寶藍色為主色調的唐裝風潮席卷中國。時尚界曾將唐裝的款式和結構總結為:「唐裝實際上是由清朝的上衣演變而來,其款式和結構有四個特點:一是立領,上衣前中心開衩,立領;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沒有接縫,主要是平面裁剪;三排扣或斜跨;第四種是直角扣,即搭扣,由結和扣組成。」

清代滿族服飾根據場合不同可分為禮服、制服、制服。

所謂旅行夾克,就是現代唐裝的雛形——夾克衫(olbo)。

隨著馬褂在民間的流行,逐漸演變為琵琶襟、翻領,袖長、衣身也發生了變化。平民穿的馬褂袖口較窄,衣長延伸至腰部,國際上俗稱「臥龍包」或「鵝凌黛」。然而,總的來說,雙排扣夾克的半禮服性質保持不變。在晚清,里面有長袍或長袍、外套上有深色圖案的雙排扣夾克已成為社會的主流「正裝」。民國元年(1911年),北洋政府在頒布的《服裝制度案》中將長衫、夾克衫列為男子常服之一。民國18年(1929年)國民政府頒布的《服裝制度條例》再次將藍袍黑襖列為「國服」。這恐怕也是新時代人們把唐朝提升為「國服」的直接由來。

清朝夾克

說到清朝的馬褂,大家最熟悉的大概就是代表無上榮耀的「黃馬褂」了。它在清朝的服飾體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作為權力地位的象徵,顯示著皇帝的寵愛。至於黃馬褂地位高貴的原因,按照「明黃色是皇帝專用色」的思維來分析,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然而,其實黃夾克並不黃,黃夾克里的門道遠不止「皇家禮物」這麼簡單。

那麼皇帝的外套是什麼顏色的呢?清朝,「皇帝穿襖,色為石青,長與座平齊,袖長及肘,棉夾紗裘。」換句話說,皇帝的外套是石藍色的,而不是黃色的。從傳世的清宮服飾來看,確實是以石藍色為主,偶有油綠色、深藍色等顏色。在黃袍外面穿上這種藍襖,可以形成「上玄色,下黃色」的配色,與古代「玄服下裳」的制度相吻合。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欣賞清朝皇帝相關的畫像時,經常會看到類似的佩戴方式。

賽亞人事件中的乾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