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3日,參賽模特在比賽中進行旗袍服飾展示。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攝2018年6月23日,參賽模特在比賽中展示自己的旗袍服飾。新華社記者潘玉龍攝
改進旗袍…近年來,以新製造為代表的新國貨頻頻刷屏,一股強烈的「國潮」風在當下流行。
到底什麼是「國潮」?看似普通的國貨是如何掀起潮流的?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有一種趨勢叫做「新國貨」
在無紙化生活早已盛行的今天,一支筆就能引領時尚?當文具遇上國粹,由此產生的「化學反應」正在顛覆很多人的想像。
此前,陳光文具與京劇的「聯姻」在文具上畫上了醜陋的模樣,瞬間風靡市場。由於文創的融合,陳光把一個看似幾塊錢的小生意,變成了年營收80多億元的大生意。
一支筆的轉型,體現了國貨的「復興」。
匯麗白鞋「踏足」國際時裝周,繡花毛衣「變身」街頭時尚…融入文化內涵、與世界潮流接軌的國貨新品,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買、用、曬國貨,在很多年輕人的生活中很流行。去年「雙11」當天,天貓平台成交額過億的237個品牌中,國產品牌占了一半以上。
「讓年輕人喜歡是國貨轉型最明顯的特徵,也是‘國潮’崛起的關鍵。」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會長張慶輝表示,以90後為主體的「國青」正在成為新國貨的消費主力。
國貨不僅在產品上「潮」,在生活方式上也「潮」。體驗式消費、網路名人的「帶貨」、短視頻傳播等。都加速國貨進入年輕人視野。
Tik Tok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國產品牌內容增長807%,傳播量同比增長188%。其中,小米、王老吉等眾多國產品牌與Tik Tok聯合推出了「pop-up shop」和「Challenge」,拉近了與用戶的距離。
「國潮」的背後是供給的創新。滿足年輕人對素質、文化、個性等需求的一系列創新。,都在推動國貨保持新面貌。
有一種創新叫做「新製造」
讓國貨「新潮」的是全新的製造。目前,我國已進入大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品牌的新階段。曾經的「世界工廠」中國製造逐漸引領世界時尚。
「新製造」首先在於創意。
月色的白底搭配一系列京繡玫瑰花,將傳統圖案重新設計升級,呈現在西式手袋、名片夾、化妝鏡等載體上,成為母親節的爆款。
“用更年輕的語言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令人耳目一新。”方文化創始人尹莉莉表示,目前,基於傳統文化並融入現代生活審美價值的產品越來越受歡迎。
創造是用新思想、新文化和新思想進行的生產。今天,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需求和消費能力疊加在一起。在商品之上,人們期待更多彰顯文化底蘊、生活理念和審美價值的工業表達。通過融合和創造,向消費者傳達對「美」的認知和對生活的做到,是目前很多品牌的轉型之路。
「新製造」也是技術上的新。
看起來像咖啡機,打開就是電飯煲。不久前,小家電品牌九陽在倫敦發布的蒸汽電飯煲,顛覆了內膽的傳統導熱方式。純蒸汽加熱不僅沒有塗層,還最大程度還原了食材本身的味道,做到了蒸飯和烹飪的「一鍵操作」。
無人豆漿機不用洗手,炒菜機器人智能配菜,智能冰箱遙控……人們日常生活中幾乎各種產品都在進行智能化革命。
「軟件正在定義生活。」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德文表示,目前,很多擁有「黑科技」的「新製造」受到年輕人的追捧。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於傳統製造業,市場空也在不斷被挖掘。科技、文化等賦能的「新製造」。也不斷釋放其潛力和吸引力。這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體現。
有一種趨勢叫做新融合。
國貨不再只是單一產品,製造也不會局限於創造本身。融合已經成為「國潮」發展的重要趨勢。
今天,也許我們應該重新定義國貨。打破原有產品邊界,國貨在跨界中「玩」出新意。
馬勞的辣醬「印花」毛衣,瀘州老窖股份的香水……很多掀起市場的國貨都是從跨界「求新」。
圍繞主業的不斷延伸,國貨拓寬了道路,打響了品牌。比如在服裝領域,很多品牌都開設了書店、咖啡館、美術館,將視角擴展到生活,讓消費者找到更多服裝之外的身份認同。
今天,也許我們應該重新定義製造業。打破傳統模式,製造業本身也在加速與消費和服務的融合。
服裝品牌愛在工廠設作坊,以體驗非物質刺繡為主的工業旅遊逐漸興起;以陶溪川為起點打造創客空室,景德鎮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文化「IP」…工廠被「搬進」市場,製造業成為大眾化的「消費品」。
最近,阿里巴巴發布了新的國貨計劃,幫助國內1000個產業集群進行數字化升級,全力扶持創意商家和老字號品牌。蘇寧推出了「品牌大作戰」計劃,將利用大數據和雲製造孵化1萬個中小品牌。越來越多的管道在整合、共享、共創,加速「國潮」的推廣。
「只要是中國創造創新的產品,都是新國貨。只要是讓消費者印象深刻的供給,就是新製造。」張慶輝說,在未來,產品和行業的界限將會改變。不變的是,所有的創新都將更加關注市場和不斷升級的需求。(記者張馨心)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目的在於傳達更多信息。如有出處標註錯誤或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