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悠久的中式裙袍:一針一線都好看。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林卓怡(左)在位於香港九龍的店中展示一套上世紀50年代製作完成的裙褂(2022年9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 申攝林(左)在她九龍的店里展示一套20世紀50年代製作的服裝(攝於2022年9月27日)。新華社記者王申攝

新華社香港電(記者魯珉):剪刀剪開綢緞,發出嘶嘶聲。戴著老花鏡,脖子上套著卷尺的劉師傅,沿著粉線小心翼翼地切割著。紅緞中央繡著一對金色的龍鳳,在祥雲中刻畫的淋漓盡致。

這是中國傳統風格的新娘婚紗,正在製作中。「夾克」是指上身的雙排扣外套,「裙子」是下身的長裙。手工製作這樣一件龍鳳嫁衣要經過幾十道工序,最簡單的款式也要四五個月才能完成。

在香港,堅持用傳統工藝製作中式婚紗的店鋪不超過5家。時過境遷,百年中式禮服店冠南華仍在用最看似「愚蠢」的方式向傳統致敬。走進九龍街頭的老店,就像走進了一個小型的婚慶用品博物館。有各種各樣的新娘禮服、新郎禮服、旗袍等。在衣架上。櫥窗里有繡花鞋、龍鳳掛件、新娘傘等飾品,還有抱枕、靠墊等婚慶用品。牆上貼著紅色的喜字。

「中國人講究用心良苦,結婚是人生大事,更是講究。女性結婚時,裙子和禮服是主要的著裝,而’裙子’和’群體’諧音,意思是孩子在群體中。許多禮服和長袍都繡有龍鳳花鳥等吉祥圖案。粵語中‘程響’和‘愛龍’諧音,代表龍鳳呈祥、吉祥如意、永遠團結的祝福。」老店第三代傳人林說。

製作裙子和禮服需要設計圖案、裁剪、刺繡、縫紉等幾十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劉師傅從事服裝行業50多年。當被問及中國裙子和西式服裝的區別時,他笑著說,「它們完全是兩個學科」。他指著桌子上正在裁剪的兩塊布料說:「以裙子和夾克為例,每一塊上面都繡有立體圖案,所以只能一塊一塊地裁剪,既費時又麻煩。如果是西式服裝,只要是同樣的尺碼,就可以一次性完成。」

婚紗和禮服有許多風格,如皇家禮服,女王禮服,大五福,小五福等等。走近一件皇袍,可以看到金銀絲線繡出的圖案細密、立體、飽滿、生動,在燈光下光彩奪目。製作這樣一件婚紗需要一年多的時間,其中刺繡難度最大,耗時最長。林說,為了保證每件衣服的花紋對稱流暢,光澤持久,「刺繡必須由同一位師傅完成,手上不能有汗,否則金銀線會氧化變色。」他們請的刺繡師傅都是從業幾十年的師傅,而且主要集中在江蘇蘇州。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中國裙袍行業最繁榮的時期。當時冠南華有五家店鋪,員工經常加班,一直忙到深夜。時過境遷,從那時起,傳統的裙子和禮服逐漸被年輕人視為「過時」,一度沒落。

近年來,該國的潮流正在升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了中國傳統的裙子和長袍。「最明顯的變化是,許多西式婚紗店開始經營中式裙子。」林對說道。

隨著時代的變遷,香港傳統的訂親習俗已經簡化,婚紗也是中西合璧。然而,在新娘進門的那一天,新婚夫婦都穿著傳統的中國服裝給他們的長輩倒茶仍然是婚禮上不可或缺的亮點。幫助新娘換衣服,引導新人敬茶的是大金姐姐。在嶺南地區的婚禮習俗中,大姐金是女方請來主持婚禮禮儀的主要人物。他們為新娘穿衣打扮,並指導新人傳統禮儀和禁忌。多年來,老店堅持提供大姐大金服務,大受歡迎。

「大瑾姐應該有禮儀知識,考取相關證書才能上崗,而且長相善良,家世又美。這也是一種祝福,讓新人也能觸摸到祝福。」林對說道。

這家老店在其網站上設立了一個專欄,介紹中國的婚禮禮儀和中國禮服的歷史。在林看來,這些禮儀,包括各種「精致」的服飾,蘊含著中國人的智慧,承載著滿滿的親情。這個傳統將代代相傳。

最近是傳統的結婚旺季,店里接到了訂單。加拿大一位中國女顧客,一口氣給兩個兒子和未來的兒媳婦訂了四套中式禮服。

「旗袍本來是母親為女兒縫制的婚紗。一針一線,都是長輩對子女的美好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