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容好像乎比鄉下人還像鄉下人,但他卻是唯一贏得國際攝影界頂級榮譽的中國攝影師。他孤獨地跋涉在政治秩序和商業利益的巨輪腳下,在逼仄又喧囂的環境裡,練就了一副輾轉騰挪的矯健身形,在自己的內心,開辟出那條純淨又堅實的藝術之路,他是中國當代人文攝影師的一個縮影。
關於吳家林
1942-1980
1942年 10月22日,出生於雲南省昭通縣城。
1961年 雲南大學附中畢業後,當過小學教員、縣文化館員、新聞報導員。
1969年開始接觸照相機,從此走上自學攝影之路。
1981年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
1981-1999
1989年在台北、高雄舉辦《雲南行腳》影展。
1993年出版攝影集《雲南山裡人》。
1994年在香港藝術中心,有10幅作品參加《大陸·香港·台灣當代攝影展》。
1996年3月,應邀到美國休斯頓FOTOFEST第7屆國際攝影節上舉辦《雲南山裡人》影展。
11月,應邀到巴黎第9屆國際攝影節舉辦《中國·雲南》影展。
1997年6月,《雲南山裡人》系列作品,獲美國瓊斯母親基金會國際紀實攝影獎,被邀到紐約領獎。
7月,在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CP),舉辦《雲南山裡人》影展。
10月,在德國赫爾騰國際攝影節上舉辦《雲南山裡人》影展。
1998年 應英國維多利亞藝術博物館館長Mark Haworth-Booth之約,為卡迪爾?布勒松攝影精品展的中國部份撰寫館藏評論。
1999年4月,參加瑞典斯特哥爾摩藝術博物館組織的《藝術走向民眾》大型地鐵影展。
10月,參加美國紐約「光圈」APERTURE基金會組織的《中國,人民共和國50年》大型影展及畫冊,在國際上巡展。
2000-2005
2000年獲紐西蘭《家庭·友誼·愛情》攝影優秀獎,雲南第三屆王中文化獎。
6月,應《紐約時報周刊》邀請,為該刊拍攝創意時裝攝影作品。
2001年在山西平遙國際攝影節和昆明T’CAFE/GALLERY舉辦《黑白人間》影展。
2002年有9幅作品入選英國PHAIDON 出版社出版的《世界100位攝影新銳》BLINK畫冊。中國有兩人入選。
8月,在昆明諾地卡(NORDICA)舉辦《人與自然》2002作品展。
2003年 代表作「拉家常1999成都」,被世界著名攝影大師卡迪爾.布勒松收入《布勒松的選擇》影展及畫冊。該影展畫冊是布勒松親自挑選的,從1888年至1999年間他欣賞的全世界85位攝影家及其代表作品。入選者均是世界大師級攝影家,其中46人已作古,健在的僅39人。
6月,在俄羅斯SAMARA美術館,有10幅作品參加「FOTOFEST 1992——2002」精選13人聯展。
2004年 7月,《吳家林攝影展》在莫斯科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
9月,《時光·吳家林攝影集》出版。
10月,《吳家林人文環境中的動物》在法國蒙特利爾的法布耶藝術博物館展出。
2005年 6月,《瞬間邊地?吳家林攝影集》出版。《吳家林人文環境中的動物》影展在台南藝術大學展出。應邀赴德國漢堡參加2005德國自由攝影家協會(BFF)國際攝影年會,演講放映60幅《吳家林攝影作品》。
7月,參加全球175位攝影家角逐2005布列松攝影基金獎,進入前五名決賽。
10月,《拉家常·成都1999》入選美國弗拉馬雍出版的《攝影大師看到的貓》畫冊。
11月,《吳家林人文環境中的動物》影展在首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展出。
在他的攝影作品中,被拍攝對象十分自然,是吳家林對生命本身的尊重,沒有優越感,沒有居高臨下,照片中是攝影家對大山以及山裡人的深厚情感。吳家林的作品有著超現實的意味,戲劇化的場景比比皆是。而這些戲劇性、超現實的場景,恰恰是生活中最真實的場景。
吳家林的攝影
——馬克·呂布
如果一件好的攝影作品除了帶給人們視覺上的愉悅,同時還應當帶給人們意外的驚喜,那麼吳家林就是一位非常好的攝影師。
十年前,我們的第一次相遇,便是他帶給我的第一份驚喜,美妙而無言。他走進我的房間,一言不發,將一張張小小的、輕若羽毛的照片攤在我的床上。驚嘆之餘,我給這些照片分了類。然後,正如他悄悄地進來,他彬彬有禮地離去。
從那天起,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我們之間的交流雖然無聲卻一直很深刻。語言被眼睛和視覺愉悅所取代。 ’
今天我要告訴讀者,我對吳家林作品的評價應當歸納為一句話:「慢慢地、長時間地欣賞書中的每一幅作品,從中你會發現愛與幸福的秘訣。」
在吳家林的攝影中,看不到醜惡或暴力,更沒有那些成為雜誌賣點的媚俗照片。相反,它們不乏幽默甚至超現實主義色彩,帶給你的是視覺上的愉悅與驚喜。這些驚喜是他的眼睛從現實生活中捕捉到的,他不造景擺弄,不造作,不弄虛作假。
正像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吳家林並不以藝術家自詡。他從不談論藝術或創作,卻獨具風格。這便是藝術家的特質。他頑強不懈地投入工作,追求更好的攝影作品。他酷愛攝影,獨來獨往,極力保持其自主的立場。
他說,三十年前出於宣傳的需要,他曾經要求一些不幸的人故作微笑,令目不識丁的人手持書本拍照,為此深感內疚。他不喜歡拍宣傳照。
他熱愛他的祖國、他的雲南,特別是山區。他了解那裡的貧困,他展現山裡人的尊嚴。
對他來說,無論身處何方,尊重他拍攝的人物和拍一張好的作品同樣重要。這些山裡人也能感受到這一點,並因此而喜愛吳家林,這些都顯現在他的照片之中。無論是那裡的大人、孩童或是老嫗,他同樣地喜愛他們。他仿佛和他們一樣是這個大家庭的一員。他也喜愛動物,它們經常在他的作品中出現。他將自己置身於與它們平等的水平去拍攝,仿佛在撫摸它們,使它們通過他的作品得到人們的關愛。
吳家林敢於逆水行舟,拒絕那些轉瞬即逝的時尚的誘惑。然而,他十分了解這個世界,參觀過紐約、巴黎、舊金山、休斯頓等城市的畫廊和博物館,他的作品也曾在那些地方展覽過。他的攝影視覺尤為寬闊,並且知道從何處尋找豐富、牢固的創作靈感。但最終,他還是回到他的源頭,他的港灣,靠近他的根——他視為神聖的家庭。
中國著名畫家石濤曾經說過,只有畫了山水,才真正懂得祖祖輩輩在山裡生活的人。吳家林了解環境對當地人的影響,他深知山裡人的勇氣和毅力。為了獲得好的收成,山裡人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吳家林同他們一樣,他的攝影收獲也一定會豐碩的。
看吳家林如何走路,如何觀察事物,如何攝影,人們便會發現是他眼前的景象激發了他的情感、衝動和欲望。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景象「捕捉」了他,而不是他拍攝了景象。這些豐富的景象被他排列在一個看上去自然,但同時又十分縝密的框架裡。在他的照片中我們經常看到類似他的同胞貝聿銘建築作品中的方塊圖案。他敏銳的感覺在久違的老友前,或喜愛的照片前會不期然地爆發出來;豐富的情感會從他深邃的目光中宣泄出來,使他的雙手和全身激動地顫抖。他的這種敏銳和他那有條不紊的工作方法,造就了他特有的風格。
他知道雲南的山裡人,歲歲年年,總是赤著腳,沿著一定的路線去趕集、狩獵或耕種。
他們的腳下漸漸地走出一條小徑,小徑慢慢地變成一條山路,然後也許變成一條大道。不知不覺中,他們的雙腳勾畫出今日最好的工程師才能設計出的道路。像這些山裡人一樣,吳家林在不知不覺中留下了一道會隨著歲月而擴展的足印,那是一位前衛人道主義者的足跡。
2002年9月於巴黎
攝影專題:保山
避雨
乘涼
乘涼
大滾鍋地熱沸泉
粉絲作坊
豐收
風雨橋
趕街路上
哥倆好
古道人生
古道驛站
古鎮悠悠
歸
國殤
過橋
和順古鎮巷門
和順居民中堂
和順老人
回家
回眸
火山人家
火山石是很好的建材
霽虹牛鈴響
見證——修築史迪威公路的石碾
酒香
老牛破車
老宅
樂園
傈僳人家
傈僳人家頭道門
傈僳族廚房
賣
忙
明天住新房
碾米機
皮影世家
牆壁
上刀桿
史迪威公路
守望
雙虹橋畔
藤篾作坊
蹄印深深
同行
無題
希望
閒 憩
羨慕
鄉村教堂祈禱
鄉村搖籃
鄉村業餘演員
想媽媽
小馬鍋頭
小巷中的「小貝」
修水溝
洋為中用的和順建築
遠行
早到——和順古老洗衣亭
紙人作坊
竹林深處
我對吳家林的作品的評價應當歸結為一句話:「慢慢的,長時間地欣賞書中的每一幅作品,從中你會發現愛與幸福的秘訣。」我想,我們攝影師的確是收藏幸福的人,而你眼前的這份收藏是不可多得。
——馬克·呂布
表現我的父老鄉親的普通人生,表現他們在生活中與各種困難搏鬥的本資力量。
——吳家林
中國的風雨橋在西方被稱敞席橋,雖然它沒有被附會上羅曼蒂克的故事,橋身上卻印了歲月的痕跡。
當悠遠的馬蹄聲敲打著木橋的時候,我看到吳家林眼裡閃爍者激動的淚光……歷史和現實在傾刻間變得如此生動。
——王洪波(作家)
他埋頭走著一條獨到的路線,攝影在他這裡變得一目了然又深邃無底;他泥巴心腸,莊稼品質,自然的、樸素的、原生性、草根性的攝影中充滿生機與靈性。
——陳小波(新華社高級圖片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