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片場,導演必須先作出兩個決定:
第一,攝影機位置放在哪裡;
第二,演員在攝影機前如何運動。
否則,無論是攝影師還是服裝、道具、燈光……大家都無法開始投入工作。
一個有遠見及想像力的導演,當他站在片場或外景地的某些時刻,腦袋中會裝滿各種可能的調度方案。而且成熟的導演會明白,場面調度不是由一些支離破碎的決定拼湊出來的,而是一個完整有序的計劃。這個計劃將指導整個創作團隊有序完成每天的拍攝工作。
對於形象思維能力比較強的導演,他們會將劇本細化成分鏡表或故事板中,當然也有些成熟導演前期準備較少,在片場構思整個調度計劃。其實無論採用何種方法,導演調度攝影機與演員的能力都會隨著經驗的積累得到提高。但困難的是,對於完全的新手,這種現場經驗的習得就像是水中撈月、霧裡看花。即便是已經拍過大片的導演,也會等很長時間才有機會拍下一部戲,在片場磨練技藝的時間始終是有限而短暫的。
對於沒有大片可拍,夢想做導演的人來說,想要鍛煉調度能力,一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簡化片場調度時各種繁瑣的不太必要的因素,將這些調度設計想像成某種運動模式,在創作某個鏡頭中的場景時,從以下三個最基本的要素出發就可以了:
一、敘事性要素
敘事性要素即劇本中描寫的具體情節。比如:一位家庭主婦進入商店購物,這個情節非常直白,幾乎沒有什麼調度設計的空間。但如果場景換成一個舞會,演員在客廳裡來回穿梭,導演和演員的活動空間就大了許多。
二、戲劇性要素
戲劇性要素即場景中帶有情緒色彩的部分,主要分為兩種:視點(point of view)和戲劇性重點(dramatic emphasis)。
1.視 點
在選擇攝影機機位的時候,如何控制視點是最具決定性的重要因素。如果說小說中通常會出現某個人貫穿始終的敘述語言,那麼故事片中通常會呈現視點的流動變化。視點可以在一個場景中迅速地從此角色轉換到彼角色,也可以褒彼貶此,或保持客觀中立。導演一般通過敘事邏輯、演員正視觀眾、景別來控制視點。
a.敘事邏輯:
即我們從一個或多個角色的行為中得知故事線索。比如,兩個美女進入花店的場景。如果攝影機先拍攝了收銀員的一些活動,然後拍美女進花店,觀眾則在借用收銀員的視點進行觀察;反之,如果攝影機追隨兩美女從外面到了花店中,然後收銀員入畫,觀眾就在借用倆美女的視點進行觀察。
b.演員正視觀眾:
這是一種更微妙的控制視點,但卻常常有超強的說服力。當演員直視鏡頭,我們感覺到自己和被攝主體建立了一種親密的關係。即使讓演員背向我們,如果攝影機取景範圍是演員的視野所及之處,我們也會被暗示以和演員同樣的視點觀察眼前的一切。當從演員側面拍攝同樣的情節,效果就大不相同了,我們變成了一個中立的旁觀者。
c.景別:
是另一種導演勾起我們認同感的方式。一般來講,景別越近我們對被攝主體的親近感越強,認同感也就越強。
2.戲劇性重點
戲劇性重點與景別的選擇和變化有關。景別可以使演員的表演、肢體動作及事件的戲劇性得到加強或削弱。導演可以僅僅利用演員在畫面中的不同位置來控制觀眾的注意力。
當然,燈光、美術、鏡頭的選擇和後期剪輯都可以是控制戲劇性重點的輔助手段,但說到場面調度,我們主要關心景別和被攝主體在畫面中的位置。在實際拍攝中,導演主要採用對比景別的手法。比如,把一個被攝主體的鏡頭從中景推到特寫,這是一種強調被攝主體重要性的常用手法。另外,還有一種不是很常用的方式,把一個被攝主體的鏡頭從特寫拉到全景,也可以起到解釋說明的作用。
三、畫面要素
畫面要素是場面調度要考慮的最後一個問題,包括構圖、景框、燈光和鏡頭的攝影特性等。當導演監視取景器時,銀幕中即將呈現的所有畫面的品質一覽無餘,畫面要素對敘事要素及戲劇性重點起到一種補充強調的作用,有時候畫面要素組合使用的巧妙,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導演在調度一個場景時應該綜合考慮以上三個要素(敘事性要素、戲劇性要素和畫面要素)。導演用什麼樣的手段來滿足這三個要素決定了他的調度方法。
來源:拍電影網
①點擊標題下方「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字樣,關注我的公眾帳號。
②查找公眾號「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或搜號碼「daoyanxiehui2013」,也能成為我的朋友。
如果覺得以上內容可讀和有價值,歡迎推薦給其他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關於作者:
中國大陸具有導演資格的電影導演組織起來的中國電影界最具權威性的行業社團。團結電影工作者,維護導演尊嚴,保障導演權益,溝通導演經驗。提高影視文化水平,促進國際及海峽兩岸和香港之間導演藝術交流。
微信號:daoyanxiehui2013